“平安夜,至善夜,
万暗中,光华射。
照着圣母也照着圣婴,
多少慈爱也多少纯真;
静享天赐安眠
静享天赐安眠。”
这便是举世皆知的圣诞之歌《平安夜》。
但这支抒发人们对平安祈望的美妙之歌究竟诞生于何时,何地,出自谁的手笔,谁还记得?
民间的记忆
到了萨尔茨堡,我才知道《平安夜》的作者摩尔与格鲁伯的名字。但如果打听一下这支歌的由来,那就起码要听到五个“版本”以上的说法了。
一种说法是1818年圣诞节那天,离萨尔茨堡不远的欧奔多尔福镇的教堂要举办庆祝会。助理牧师摩尔忽然发现教堂里管风琴的皮风箱被老鼠咬破了,无法发出 声音,怎么庆祝圣诞?束手无策的摩尔忽然想起耶稣在圣诞之夜降生时,天使唱的那两句歌词:“天主享受荣福于天,良人享受太平于地。”如果依据这句颂辞写一 支歌来庆祝圣诞多好呀。摩尔很快写了一首赞美诗作为歌词,接着请教堂的风琴师格鲁伯谱曲。格鲁伯被他的歌词打动,谱写的曲子真挚深切,感人的肺腑。这首歌 在晚会上唱出来后,一鸣惊人,并很快就传遍世界。
还有一个版本说,这支歌虽然好,但欧奔多尔福镇毕竟比较闭塞,根本无法传出去。是途经这里的一位德国音乐家听出了这支歌不朽的气质,带到德国,还受到了德国皇帝的赞赏。由此,《平安夜》成了每逢圣诞都要演唱的“节歌”。
另一个版本则不承认这种好事是德国人干的。据说这支歌先在欧奔多尔福镇里没了很久。后来本地一位名叫莫瑞哲的修造手风琴的工匠,把这歌交给一个合唱团,渐渐传播到奥地利各地,又传到国外,经过许多名家到处演唱,《平安夜》才名扬世界。
再有一个版本很像一篇感伤的小说。说是音乐教师格鲁伯有个可爱的儿子病死了,格鲁伯夫妇悲痛欲绝。圣诞节来临,妻子依然忧郁万分。格鲁伯想用琴音为妻子 排解悲伤。他掀开琴盖时,发现里边有个小纸片,上边写着一首歌的歌词。原来是他的好友摩尔神甫悄悄放在这里的,格鲁伯读了歌词,受到感动,便用管风琴把这 歌词谱出曲来。他边弹边唱,妻子心中的愁云渐渐散开……在这里还有一个说法,说是摩尔在圣诞夜来看望格鲁伯夫妇,带来这首歌的歌词。两人用吉他创作这首 歌。歌儿完成了,格鲁伯妻子心中的阴云也一扫而空。这就是《平安夜》的来历。
在没有历史记载的地方,只有靠民间的传说。民间的传说也是一种民间记忆。
民间的记忆,也就是集体地记忆一件事情,总是要把各自不同的美好的想象掺加进去。所以愈是影响巨大的事情,最终记忆下来的愈是花花绿绿各种各样的版本。如果把这些版本放在一起,正是缤纷又真切的民间情感。
历史的记忆
历史的记忆都是有据可查的,比如诗人摩尔和作曲家格鲁伯两人的身世与人生。
摩尔生来就是不幸的。他是私生子。母亲单身生活,非常贫穷,靠着为人织毛衣勉强度日。她爱上了大主教军动中的一个士兵,名叫尤瑟夫,并与他私通。这在中 世纪要受到极其严酷的惩罚。尤瑟夫非但没有站出来承担责任,反倒逃之夭夭。由于母亲已经身怀摩尔,才免受惩处。摩尔出生后,没有父亲,不能去教堂受洗礼。 一位名叫法兰茨的刽子手,平日行刑时杀过许多人,他想做一点善事,愿意为摩尔做教父,这样摩尔才艰难地挤进了人间。
法兰茨有一位名希尔的朋友是教堂的助理。希尔发现摩尔人很聪明,又有音乐才华,便着意地辅导摩尔读书,学习神学与音乐,并帮助他成为了一名神职人员。摩 尔由于出身清苦,对穷苦的人充满怜悯,总是主动地帮助那些人。他先后在一些小乡镇的教堂里做牧师或助理牧师。百姓们都喜欢他,但在社会上他却一直默默无 闻。
有关格鲁伯的记载非常有限。只知道他是摩尔的好朋友,管风琴师。他为《平安夜》谱曲时,正在欧奔多尔福镇一所小学中担任教师。并主持欧奔多尔福镇教堂的 演奏。他和摩尔一样默默无闻。从歌曲可以领略到他的音乐天赋。有人说他创作过近百首歌曲,但他留给音乐史的仅仅这一支歌而已。他生于1787年,死于 1863年。据说当年伯林皇家乐团演奏《平安夜》时,还不知这首歌的作者是谁。直到格鲁伯的儿子福里克斯•格鲁伯跑去,出示了相关的证明材料,世界才知道 了摩尔和格鲁伯。
摩尔在《平安夜》之外,也没有更多诗作传世。他出生于1792年,创作《平安夜》时他26岁。他卒于1827年,只活了35岁。也就是说,在《平安夜》红遍天下时,他早已不在人世,无怪乎民间生出那么纷纭的传说了。
1 comment:
聖誕快樂 Merry X'mas to everyone here visiting this blog..
Post a Comment